手机扫码接着看

【持诵功课经中的“点滴”问题】

作者:张永春|分类:玄门指要|标签:持诵 功课经

2014040272662817.jpg

        按语:知识好比池中水,日旬月年长积累。问遍万家是行家,处处留心皆学问。

         一、见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》中早坛功课《清静经》。

        “大道无名,长(zhang)养万物”。释义做:生(长),滋养万物。若念做长(chang)养万物,无论解释为长短的长,还是释义为“常养万物”,都不免牵强。且自然之道,天生天养,天杀天灭。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往复纵横。岂能无视寒冬“天杀万物”也是天道的一部分呢?

        “天发杀机,移星易宿,地发杀机,龙蛇起陆,人发杀机,天地反覆,天人合发,万变定基。......天生天杀,道之理也。”(黄帝阴符经)

         二、同样也是《清静经》的一个问题。

          近几年,在很多场合,多次听到道友在持诵《清静经》时,将“夫,人神好清”一句,在“气口”上,断句成了“夫人,神好清”,令人忍俊不止。

          私下与学生讲课时,也曾与之开玩笑的问:“夫人,神好清,那其他人呢?”学生们嬉笑不已。

          关于这个细节,我最初认为是“气口”上的问题、后向师兄王永山道长请益时,师兄指出:这或许是念经和诵经不同。念的时候,语气会把夫拉开。而诵经时,五个字是连起来念的,加之三个鱼子,隔一字一敲,所以导致了这个问题的出现。

          对此反复推敲,不断斟酌。这个问题似乎出在两个方面: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“气口”问题。二是出在鱼子点上。

        《清静经》部分,在坛场上,时下以“滴水鱼子”为主领,隔一字一敲。当诵到此句时,应配合正确的气口,与以调整。即“夫,人神好清”一句,鱼子分别落在夫字、人字、好字上,似乎更妥。否则一味恪守“隔一字一敲”,从而削足适履。有违“既诵经语,当解经意”。此为个人愚见,与道友同修商榷。

         三、如今科技昌明,电子产品普及广泛。所以在现实中,有不少道友不是通过传统的“口传身授”来学习,而是通过录音、录像等媒介来模仿学习。这其中就带来一个问题。一些不经意间的失误、不足,乃至错误,通过这些媒介的流通传播,被无限的“发扬光大”。甚至于占了主流、上风,这便是古人所述“三人成虎”。举个例子:

        步虚韵,是晚课及日常科仪中,使用频率最高的曲牌之一。无论是从“大道洞玄虚”起韵,还是从“超度三界难”起。“超度三界难”这一句,最后的难字,当发四声,做苦难讲。时下在各地游学时,每每听到坛场上,道友们在诵到这一句时,将难字扬起,唱做了二声,后面还加上了长长的“啊”字拖腔,令人哭笑不得。

        私下与之交流时,戏言道:“既然这么难哪(啊),那就别超度了”。众道友哄笑。

        究其原因,系从某知名经师班的网上影音视频中学来。

        四、见《玄门早坛功课经》中提科:“将当有开坛,演教之偈”。

        对于这个“偈”字,读何音,做何解,教团各家,各有传承,众说不一。我曾为此请益过的众位师长,也互不统一。

        所以如今坛场诵经,各地略有差异。有读作ji(四声),有读作jie(二音)。

        读作 ji,专指道经中一种由四言、五言或七言,必成四句为一首的偈文体。持此说者,将整句释义为:即将开坛,讽颂偈文。

        读作 jie,取自《正韻》:音朅。疾也。持此说者,将整句释义为:即将开坛,演教之时。

        若将此句,仅置于这四句提科表白之中,上下文相互对照,两种释义似乎皆可讲通。

        而双方的的分歧点体现在,若是偈文,或称偈子,那是佛教专用的一种文体。真的是这样吗?

        我反对将学术上升到政治高度。学术研究就是学术研究,既不要搞东风压西风,也无须谈佛色变。一五一十,婉婉道来,力求本真,不加评判,方为治学正道。

        佛教进入中国,中文佛经系从原有的梵文、巴利文,对应借鉴中文里,含义相通或相近的汉字,翻译而来。

        如果中文里的某个汉字,除了佛教专用外,再无旁解,则此字,当属于佛教专用的中文造字。

        例如佛;例如僧;例如菩萨等等诸如此类。都是中国人取象形、象音造出来的中国佛教专用字词。

        余者皆为中国本土固有的语言文字,只是被佛教、佛经借用来记述、阐释佛教的教义思想。

        汉传佛教所称的偈(ji)、偈子,系从梵文 Gatha,音译为:伽陀;偈陀,一路演化而来。佛教对于偈、偈子的释义为:“颂”、“讽颂”。

        佛教重要经典《百论疏》卷上记载:“偈有两种,一者通偈。一者别偈。言别偈者,谓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。通偈谓首卢偈(“首卢”系有梵文 SloKa 首卢伽陀简化而来),释道安云:盖是胡人属经法也,莫问长短与偈,但另三十二字满,即便名偈。”

       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:佛教所阐述的通偈与别偈,前者是胡人用来归属、统计经文长短的一种方法。后者则是一种对仗工整、合辙押韵的汉诗体。后被佛教借用,用以阐释教义,抒发心境。特别是自禅宗崛起之后,更是留下了大量的偈子,从而给后人产生了一种误导,误以为偈诗这种文体出自于佛教。

        而事实上“偈”这个汉字,在中文里早已有之。其发音为jie。例如《庄子·天道篇》:“偈偈乎揭仁义”。西汉杨雄《太玄经》:“其人晖且偈”。

        只是其被佛教大量使用后,被赋予了另一个梵文发音 ji。

        《玄门早坛功课经》开篇,以“澄清韵”起。倘若剔除“澄清韵”作为一个曲牌的音乐属性,“澄清韵”的真正内涵,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:“荡秽”。

        虽然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》仅仅是道友们开科启蒙、日常修持的基础经典,但它与斋醮科仪却是相通的,是保持一致的,“荡秽”是一切斋醮科仪的基础。

        这随后的四句提科表白,示意坛场上下,道众人等,开坛诵经,即将开始,大家一起,随声应和。

        这之后,南韵至今使用的早期经本,随即单刀直入,进入“双吊挂”:“真心清静道为宗”云云,直指“清静”为万法之宗。

        而时下北韵流通的经本,则将清代王常月时期加入的“上坛齐举步虚声”作为“双吊挂”。将“真心清静道为宗”后移,改韵为“大启请”。

        再其后,无论是咒、经、诰、文、赞、回向等等,整部《早坛功课经》,所包含的文体极为丰富,绝非“偈文”这种内容形式上相对单一的文体。

        所以个人愚见认为,“将当有开坛,演教之偈”一句,当读作jie。今不厌其烦,长篇累牍,与同修商榷。

        五、“软文”的缺失

        在《玄门早、晚坛功课经》结尾处,收有两篇软文,分别位于“大皈依”、“晚皈依”标题后。

        《早课经》所附软文:四恩三宥,同归大藏灵文,八难九幽,俱入元始性海,愿以此功德,庄严无极界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师资与父母,法界同宗亲,现存增福寿,过去早超升。现前清静众,各用皈命礼。

        《晚课经》所附软文:既诵经语,当解经意,各自省心,早求度世,人身不易得,正法最难遇,但念无常苦,各发清清志,扫除诸妄念,去却贪嗔痴,忏悔往昔非,当求今日是,勇猛生精进,各用皈命礼。

        对于这两篇软文的重要性,我个人将其总结为:言简意赅,总摄纲要,发人警醒,令人奋起。那么如此重要的“经典”,如今为何被“缺失”了。其原因多种多样。

        八十年代初,我们刚到庙里时,接受的仍是每天三堂功课的教育。时至今日,我也无法准确说出,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教团内的午坛传统渐渐淡出,形成了时下两坛功课的格局。

        除少数庙宇迄今仍保持旧有的传统外,如今多数庙宇在诵持《早、晚坛功课经》时,无论是平时课诵,还是朔望诵经,均以“三皈依”结经。这或许是导致软文与大皈依的使用普遍停滞的原因之一。

        此外,这些年几大丛林庙相继推出的,带有普及性质的音像制品,广泛流通,渐成标准,也有一定关联。

        记得刚回山上时,因为经本有限(许多经书在“十年大革文化命”中遭到焚毁),所以我们学习经韵时所使用的“经本”,多数都是我们自己依据老经本抄录的。至今仍清楚的记得,喇爷在讲到此处软文时的记述:软文为“三皈依”与“大皈依”的共用文体,所以经本将其印在这两者之间。土地咒结束后,无论是起“三皈依”,还是“大皈依”,皆由司鼓或主经鱼子先起软文,道众至“皈命礼”处齐声跟进。然后接早皈依、午皈依、晚皈依.......而今“土地咒”后称扬宝号已然刹板。在缺失软文的情况下,平地起韵,接“志心皈命礼”,我始终觉得这个“缺失”是一大缺憾。

        平日里只是告诫门内弟子保持传统,今书录与此,与同修分享。

 


01 04月

2014-04-01 12:51:19

浏览7694
返回
目录
返回
首页
【历史点滴(二)武则天的反复无常】 【甲午年三月三札记】
请先 登录 再评论,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