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扫码接着看

【回武当——感受亲情】

作者:张永春|分类:见证讲述|标签:武当山 武当

2013021764621657.jpg

        1989年春,携弟子四人回武当。原本计划着赶在农历三月三前回到山上。为不影响工作,提前半月便请好了假,不想却因风寒小病了数日。身上诸般不适尚存,但行期临近,斟酌再三,还是如期前往。

        抵达武当山脚下约凌晨一时,漆黑的夜幕下,小歇数小时,待到天明起程。习惯了早年在草店、六里坪下车的我,寻着旧路前行。回山朝圣要徒步上山,自山脚到紫霄宫约50里山路,沿途在太子坡遇到老会长阮爷,老人身体尚健。交谈中得知师叔王教化年初羽化。擅长刀术,原为张自忠部下的赵爷87年也已仙逝......临近紫霄宫,我主动提出请三个学生吃饭,同时严明纪律。到了庙里,食宿其中,少了平日里的油水,却可从中体验修行人的生活......

        十方堂、父母殿依次上香。望着宗祠内那一块块灵牌、遗像,凝神许久。拜会了何爷、喇爷,夜宿紫霄宫,寂静之余与学生谈起往事。晚饭时吃的蒸饺硕大,一时竟成为他们唏嘘的话题。深夜,一位湖北黄石的香客到来,与我们同处一室。话题进而聊起了黄石大道、青山湖......交谈中得知香客身患癌症,已近晚期,此行上山为的是寻医问药......

        晨起,庭院中三三两两的晨练者。用过早饭后起程,临行前到东院上香,与诸位道爷辞行。竹林青翠依旧,让我想起移居青城山多年的“师姐”少有音讯,还是她前往东北途经北京换车时在车站见过一面。称呼“师姐”已然很世俗,早年在山上,彼此早已习惯了“师兄”的称谓......

        紫霄宫距金顶50余华里,一路上细雨不断。上的乌鸦岭,烟雨中琼台楼阁点缀。山风阵阵袭来,临行前尚未痊愈的身体再度发起烧来。无奈,只得停下脚步,在南岩宫附近一家客栈住下。高烧不退并呈加重态势,在学生焦急的目光下,让我想起早年住在距此不远处的一位药农,世代以采药为生,“文革”中做过赤脚医生,找到他或许可以帮我解脱困境。屋外的风很大,雨下的很大,学生们为此起了争执,争着去为我找人找药。

        昏昏欲睡大约一小时,学生们回来了,带来了要找的人。多年不见,但他还是很快认出了我。问询完病情,他热心的建议我到家中去养病。我告知详情,单位请假外出,要守时回返。同时,第二天要带学生登金顶。快速退烧最有效的途径是打点滴,但他没有点滴设备,情急之下,我提出让他用注射器做静推,其中的风险彼此心知,见我执意再三他才应允。所谓静推,就是将退烧、消炎的药物放入葡萄糖注射液中,用平日里采血用的大号注射器直接推注的方法。理论上尽管说慢慢、慢慢的往里推,但毕竟此种静推的流量远远大于点滴的速度,心脏等脏器所表现出的不适应性会尤为突出。由于事先有心里准备,当出现全身痉挛抽搐时,一旁的学生重重的压住我的身体......

        大汗过后,睡的很沉。黎明醒来,体热已退,一行四人轻装登顶。沿途在黄龙洞,采得一株拳头大的何首乌,算是此行意外的收获。因在南岩耽搁了一宿,登金顶,拜启太和宫后,不敢停留,沿三天门折返。回到榔梅祠旧址,专程前往药农的住处致谢。(在此尊重他的意愿,隐去他的名字。)

        搞笑的事情发生在临上火车前的饭馆,望着桌上高高摞起的饭碗,细数之下,学生们居然吃了20余碗,仅仅三天,对于清苦,他们的感受深刻,并且至今仍是回味中的笑谈。
 


25 07月

2007-07-25 13:28:55

浏览6652
返回
目录
返回
首页
【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】 【又回武当——混乱彷徨】
请先 登录 再评论,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