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扫码接着看

【从《老君清净心经》到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】

作者:张永春|分类:玄门指要|标签:老君清静心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清静经

2014041082554097.jpg

        按语:道有三千六百法门,究其根本,总不离“清静”二字。

        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,简称《清静经》,收录于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》中,是道门弟子性功修持的重要经典。对于这部经典,几乎每一位道门弟子都耳熟能详脱口而出,但对其系统、深入的加以学习,并在日常修持中时时刻刻加以践行,很多人做的远远不够,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。

        关于这部经典,时下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版本,见于有宋版" 小道藏"之称《云笈七签》。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,道教历史上的唐代《开元道藏》3744卷、宋代《大宋天宫宝藏》5481卷、金《大金玄都宝藏》6455卷、元《大元玄都宝藏》7800卷,均毁于战火。而宋代《大宋天宫宝藏》的主编张君房,有感于《大宋天宫宝藏》的部头过于庞大,遂从宋版《道藏》中摘取精华,另辟一辑,名为《云笈七签》,侥幸流传至今。

        说来惭愧,手中的这部《云笈七签》还系1989年黎宇航会长所赠,当时每月三十三块七毛五分的工资,尚买不起这部二十九块八的专著。时下物价飞涨,不知价格升到几许。每每翻阅学习时,心中不免愧疚,对于那一代老修行的敬重之心,难以释怀。

        学习经典,为什么一定要明出处,要懂得版本学,这一点非常重要!如果我们拿来任何一部经典,在不明出处,不识版本的情况下,便用来当做学习、论述、引用的工具,甚至于对外“讲经说法”。那么这种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的做法,不仅不利于我们自身对经典的学习与深入。同时也会对经典本身,在基础理论层面,产生诸多的错判与误断,从而产生对自己及外界的误导。更何况,理论指导实践,倘若理论认识有错,则践行的方法也一定有误。


        《老君清净心经》——《云笈七签》卷十七

        老君曰:夫道,一清一浊,一静一动。清静为本,浊动为末。故阳清阴浊,阳动阴静;男清女浊,男动女静。降本流末,而生万物。清者浊之源,静者动之基。人能清静,天下贵之。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,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,澄其心,而神自清,自然六欲不生,三毒消灭。而不能者,心未澄、欲未遣故也。能遣之者,内观于心,心无其心;外观于形,形无其形;远观于物,物无其物。三者莫得,唯见于空。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。既无其无,无无亦无。湛然常寂,寂无其寂。无寂寂无,俱了无矣,欲安能生?欲既不生,心自静矣。心既自静,神即无扰。神既无扰,常清静矣。既常清静,及会其道。与真道会,名为得道。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。既无所得,强名为得。为化众生,开方便道。老君曰:道所以能得者,其在自心。自心得道,道不使得。得是自得之道,不名为得。故言实无所得。

        老君曰:道不能得者,为见有心。既见有心,则见有身。既见其身,则见万物。既见万物,则生贪着。既生贪者,则生烦恼。既生烦恼,则生妄想。妄想既生,触情迷惑,便归浊海,流浪生死,受地狱苦,永与道隔。人常清静,则自得道。于是而说偈曰:

        天尊妙用常眼前,举体动心皆自然。息个动心看动处,动处分明无际边。

        边际由来本性空,非观心照得虚空。自悟因缘无自性,翛然直入紫微宫。

        宫中宫外光且明,万法圆中一道平。清心清镜皎无碍,无碍无心心自在。

        平等道平无有异,天堂地狱谁安置。神既内寂不亏盈,善恶若空何处生。

        只为凡夫生异见,强于地上起纵横。纵横遮莫千般苦,一一谛观无宰主。

        谛观无主本无宗,只个因缘即会中。中间虽会常无会,放会无为任物通。

        若时有人知是经意,行住坐卧,若能志心念诵,深心受持,则能灭除无量一切宿障诸恶,冤家皆得和合,无受苦报。邪魔外道,道能降伏。告诸众生,欲度厄难,各已清净,信受奉行。


        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—— 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》

        老君曰: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;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;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;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。夫道者:有清有浊,有动有静;天清地浊,天动地静;男清女浊,男动女静;降本流末,而生万物。清者浊之源,动者静之基;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。

        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;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;澄其心,而神自清;自然六欲不生,三毒消灭。所以不能者,为心未澄,欲未遣也,能遣之者: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;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;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;三者既无,唯见于空。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;所空既无,无无亦无;无无既无,湛然常寂。寂无所寂,欲岂能生;欲既不生,即是真静。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;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;既入真道,名为得道;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;为化众生,名为得道;能悟之者,可传圣道。  

      上士无争,下士好争。上德不德,下德执德,执着之者,不明道德。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为有妄心,既有妄心,即惊其神,既惊其神,即着万物,既着万物,即生贪求,既生贪求,即是烦恼,烦恼妄想,忧苦身心,便遭浊辱,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真常之道,悟者自得;得悟道者,常清静矣!

        仙人葛翁曰:吾得真道,曾诵此经万遍。此经是天人所习,不传下士。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,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,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。西王母乃口口相传,不记文字。吾今于世,书而录之。上士悟之,升为天仙;中士修之,南宫列官;下士得之,在世长年。游行三界,升入金门。      

        左玄真人曰:学道之士,持诵此经者,即得十天善神,拥护其身。然后玉符保神,金液炼形。形神俱妙,与道合真。

        正一真人曰:人家有此经,悟解之者,灾障不干,众圣护门。神升上界,朝拜高真。功满德就,相感帝君。诵持不退,身腾紫云。


        通过参照,我们不仅能了解到从《老君清净心经》到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的转变,也能从中发现很多问题,有助于加强我们自身对于经典的学习与深入。

        1、通过对比不难发现,如今的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行文更加流畅,剔除大家耳熟能详的潜在因素外,总体上,后者更加上口,便于持诵。那么,是何人?在何时重新修订的这部经典?今本《清静经》后面所附的三段跋文,又出自哪里?

        2、修订本中“降本流末,而生万物“,但对于哪个是本?哪个是末?行文中并没有明述。但宋本则说明详尽:“清静为本,浊动为末”。

        3、修订本所阐释的“清静心”思想贯穿全文。但宋本则更加深入的指出:“道不能得者,为见有心。既见有心,则见有身”。只有身心俱忘,才能与道合真。

        ......

摘录:张永春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讲义》


10 04月

2014-04-10 13:02:47

浏览7201
返回
目录
返回
首页
【吉祥 慈悲 福生无量】 【老照片】天津天后宫
请先 登录 再评论,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